[提取码: g2y4]高维度思考法 如何从解决问题进化到发现问题
PART Ⅰ的要点
? ● 思考时要将知的世界分成“三个领域”:“已知的已知”“已知的未知”“未知的未知”。
? ● 尤其重要的是,要把未知的领域一分为二,意识到“不知道自身还有不知道的事”=“未知的未知”这一领域的存在。
? ● “知”是“事实和解释的集合体”,知识即定义为该集合体的快照。
? ● 通过“维度”理解“知”和“无知、未知”的世界,而维度大体上可分为事实(零维)、宽(一维)、轴(N维)。
? ● 活用苏格拉底和德鲁克所提倡的“无知”的两种视角,有助于发现问题。
在PART Ⅰ中,我将尝试对发现问题所必需的“无知、未知”做结构化处理,将其作为框架呈现,进而通过与“知(识)”的对比,从多个角度切入,对无从捉摸的“无知、未知”进行整理和讲解。
在“知识是一切的原点”的(狭义的)解决问题的阶段,为了把“已知的未知”变成“已知”,使固定变量达成最优或者比喻为“给固定轮廓中的空白图案上色”——这一点至关重
要——就需要灵活运用已经具有一定体系的知识。
与之相对,在发现问题的阶段,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较高,此时要求的则是“找出变量本身”,所以需要在运用既有知识的基础上发挥新的创造性,因此着眼于“无知、未知”就会变得很关键。
那么,着眼于“无知、未知”具体该怎样做呢?本应无所不能的知(识)为何有时反而会变成消极因素?无知和未知何以能成为积极因素?下面我们就来一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。
1.1?“未知的未知”这一死角
“根本没意识到自己不知道”以及“无知、未知”,它们有何意义? 让我们先来找出需要着眼于此的动机。
首先,作为全书的绪论,这里会利用简单的练习和常见的事例,同大家分享把视角从“知(识)”拓展至“无知、未知”的过程。
●你能列举出几个“便利店里不出售的东西”?
请备好纸笔,实际动手尝试解答以下问题。
两个问题为一组。限时一分钟,请尽可能多地列出答案。
【问题①】“列举便利店里出售的东西”(限时一分钟)
【问题②】“列举便利店里不出售的东西”(限时一分钟)
你列出了哪些东西?有多少个?
其实稍经思考就会发现,回答这两个问题需要“不同的思路”。
问题①“列举便利店里出售的东西”,相对而言比较简单。想必九成以上的读者都会想起自己常去的便利店,然后从货架的一端开始逐次“浏览”,同时列出这些商品:“饭团、盒饭、副食品、乳制品……”如果单词的“细度”(例如饭团所用的具体食材等)暂且不论,则几乎所有列举出来的商品都是这样的。
可以说,这同我们依赖“已有的知识和经验”思考创意时的“用脑法”是一样的,即找到脑中的“货架”——也就是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,然后从一端开始浏览,按需取出上面的物品。在这种情况下,思路的个体差异是非常少的(大家的想法都一样)。
那么,“不出售的东西”又如何呢? 这个问题不同于前者,其思路和答案因人而异,千差万别,能够如实体现“头脑的灵活度”。
首先,无法摆脱“已有的知识和经验”的人,会想起与便利店类似的其他商店,例如百货商店、家电卖场等,然后仍旧在“货架”上浏览商品,如钱包、皮包、鞋、服装、寝具、冰箱、手机,等等。总之比起前一个问题,只有“货架的种类”变了,思路还是完全一样的。
头脑再灵活些的人,会扩大范围,想到与便利店差异较大的商店,比如各种兴趣爱好用品的专营店,然后在这类商店的“货架”上浏览商品,如“自行车、钓鱼竿、高尔夫球、滑雪板、小提琴……”然而,这种思路仍未脱离“知识和经验”的范畴。
头脑更灵活的人,可能会想到“大件”(汽车、房屋)或“奢侈品”(珠宝、高级手表),甚至还可能想到下面这样的答案:
·(不属于产品的)“服务”(保洁、咨询……)
·“生物”(狗、蛇、独角仙……)
·“无形之物”(电、煤气、空气……)
·“极巨大或极昂贵的东西”(银河系、非洲之星……)
·“以前有而现在没有的东西”(平安时代的空气……)
·“本就不是商品的东西”(爱、人行横道……)
·“世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”(永动机、时光机……)
……
“便利店里不出售的东西”其实是无限多的,如图1-1所示(这只是其中一例,若从其他侧面观察,还可能通过各种切入点进行不同的扩张)。
可以想到仙女座星系、宿醉、助动词、希格斯粒子、邪马台国、跳蚤的心脏、长生不老药……倘若进一步发挥想象力,还有迪士尼乐园的百年免费门票、无人能解的微积分、青春
的苦涩回忆、跟源赖朝的握手券、奔跑时速高达200公里的蟋蟀……可谓无穷无尽。
总而言之,包括荒诞无稽的事物在内,“不出售的东西”是“应有尽有”的。然而我们听到这样的创意时,却常会做出“这样也行?”的反应。这正是一种“囿于固定观念”的状态。
虽然回答这个问题只需要一分钟,却能轻易检验出思维之环可以扩张多远(视野能扩张多远),亦即“头脑的灵活度”。
将这部分引导练习与“知(识)”和“无知、未知”联系起来,更能得出几条训示:
· 运用既有的知识和信息获得创意会更加简单快捷
· 想出创意的过程几乎不会因人而异
· 既有的知识和信息中存在“向心力”(知道得越多,越难摆脱)
· 轻易意识不到“根本没意识到自己不知道”
· 崭新的创意是指“乍看很蠢”“引人发笑”的东西